“十四五”以來東北黑土區累計治理侵蝕溝3.3萬條,保護和恢復耕地792萬畝 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治理完成的侵蝕溝。
謝凱旋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水利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好。”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侵蝕溝是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危害的集中表現。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和部門高度重視東北黑土區侵蝕溝治理,加大治理力度。經過治理的侵蝕溝溝頭溯源、溝底下切、溝岸擴張基本得到控制。
系統治理,增加耕地面積、提升糧食產量
吉林省通化縣三棵榆樹鎮增勝村,田里的一處侵蝕溝向遠處延伸。一根根柳條編織成網,圍在成排的柳樁上,就像一道防護墻護著黑土地。
“這侵蝕溝可算治理好了!”增勝村村民王金龍說,“過去,下大雨時,水流經常裹著泥沙沖毀耕地,影響收成。”
這樣的侵蝕溝在通化縣有5278條,成為黑土地上的“傷疤”。通化縣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長高松海介紹:“我們累計治理1645條侵蝕溝,減少了黑土地水土流失,提高了耕地質量。”
什么是侵蝕溝?“簡單來說,就是水流沖刷出來的大溝、長溝。”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劉寶元解釋,侵蝕溝的出現標志著水力侵蝕發展到了嚴重階段,需要及時治理。
水利部專項調查成果顯示:東北黑土區侵蝕溝總數量為66.67萬條,溝道總長度23.24萬千米,總面積4029.57平方千米,近九成屬于發展型侵蝕溝。黑土區侵蝕溝直接占毀耕地面積達417.72萬畝。
黑土地上為啥容易形成侵蝕溝?“先來看氣候,東北夏季降雨集中,水流較大,易沖刷成溝。春季融雪期短,上層的土已經融化了,下層的土還凍著,水流滲不下去,融雪順著地面流,也容易沖刷出溝道來。再來看地貌,黑土區典型地貌為漫川漫崗,其特征是坡緩坡長,匯水區面積大,易在凹處形成沖刷力大的匯流。”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張興義介紹。
“侵蝕溝不僅直接切割和蠶食耕地、阻礙機械化耕作,還會增加河流泥沙含量,淤高河床、誘發山洪地質災害。”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郭海說。
治理刻不容緩。
2017年以來,水利部會同財政部累計安排中央資金134.2億元,治理侵蝕溝4.04萬條,其中2023年增發國債用于支持東北黑土區侵蝕溝治理項目,中央資金投入98.3億元,治理侵蝕溝2.77萬條。
“堅持統一規劃、系統治理、規模治理,優先治理黑土耕地中發展型侵蝕溝,通過填埋復墾技術,對部分侵蝕溝溝段兩側未利用地的綜合整治,恢復和新增黑土耕地,保護黑土資源。”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生態建設處處長馮偉說。
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十四五”以來,累計治理侵蝕溝3.3萬條,保護和恢復耕地792萬畝,每年可增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9億斤。據統計,2023年增發國債用于支持侵蝕溝治理項目,可保護耕地面積約665萬畝,年增加糧食產量約1.6億斤;恢復和新增耕地約8000畝,年可增加糧食產量約1200萬斤。“侵蝕溝治理項目的實施,還能完善耕地徑流調控體系,增強溝道排水能力,降低洪澇災害風險。”馮偉表示。
一溝一策,因地制宜柔性治理
“溝道變農田,大伙兒心里可美了。今年春耕,這塊地就能種上糧食。”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六戶鎮榆樹村黨支部書記宋耀權說,這塊地原來是條400多米長的侵蝕溝,采用煤矸石填溝方法,恢復了耕地。
“通過秸稈、煤矸石填埋等方式,可以達到消除侵蝕溝、恢復耕地的目標。治理后的侵蝕溝,溝道被‘撫平’,也便于農機田間作業。”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水利局水土保持與移民安置科科長蕊妮介紹。
因地制宜柔性治溝。“啥叫柔性,就是就地取材,用綠色植物治理侵蝕溝。”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水務局水土保持服務中心主任劉志文介紹,在溝槽底部、溝槽兩側鋪上柳條,同時在邊坡上混栽樟子松、紫穗槐、胡枝子等喬灌木。近年來,拜泉縣因地制宜治理侵蝕溝2.1萬條、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2.4萬畝。
黑土地用上黑科技。“我們建成了東北黑土區侵蝕溝‘一張圖’,66.67萬條侵蝕溝的位置、類型、面積、溝長等信息在屏上一目了然,還可與遙感影像、其他基礎圖層疊加開展綜合分析,并部署于移動端支撐外業工作。”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水土保持處處長趙瑞娟說。
“治理侵蝕溝就像給黑土地進行‘皮膚護理’,按照治理措施可以分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措施等,對不同的情況要制訂不同的‘護理’方案,一溝一策、綜合施策。”趙瑞娟說,黑土區侵蝕溝治理不是一次性工程,需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避免過度開墾和不合理開發,加強侵蝕溝監測與預警,及時發現侵蝕風險,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創新機制,探索侵蝕溝治理投入新模式
“去年我們村治好了4條侵蝕溝,汛期周邊耕地一點兒沒受影響,糧食產量較以前增加了2萬斤左右。”遼寧省撫順縣海浪鄉轉山村黨總支書記許洪文說。
2025年1月10日,全國首單黑土地侵蝕溝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標交易落地。出讓方撫順縣人民政府與受讓方企業簽訂協議,交易海浪鄉5條侵蝕溝治理新增耕地16.7畝,交易額167萬元,交易資金主要用于侵蝕溝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及管護。
“這一交易將侵蝕溝治理新增耕地納入耕地占補平衡,開展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是我國黑土地保護治理的一項突破,開辟了黑土區侵蝕溝治理的投融資新路徑,對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馮偉表示。
創新來自多方合力。遼寧省水利廳廳長馮東昕表示,2024年選取撫順縣作為試點縣,建立省、市、縣三級水利、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全過程各環節支持指導,探索建立收益反哺侵蝕溝治理機制。
侵蝕溝治理面臨挑戰。“目前,東北黑土區侵蝕溝治理仍面臨治理任務重、投入不足、治理成果不穩固等問題。”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長陳琴表示,一些地方在治理侵蝕溝時,對侵蝕溝上方匯水坡地未同步建設排水體系,坡地在沒有固定排水通道情況下,每年仍有新增侵蝕溝形成。
“下一步,水利部將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加大治理投入,指導地方政府利用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資金加大投入,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侵蝕溝治理,探索建立侵蝕溝治理新增耕地指標交易等投入循環機制,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快侵蝕溝治理速度。”陳琴表示,要加強規劃統籌,協同推進侵蝕溝治理、坡耕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性耕作等黑土地保護相關項目,形成有效合力;督促指導地方落實侵蝕溝治理管護責任,加強工程后期運行管護,確保治一條、成一條、發揮效益一條。
- 下一篇:《哪吒2》創作中的沈陽力量